10月15日下午,青年中國行全國20強舉辦西北大學專場彙報會。西北大學學生鄧雲、崔婷婷、陳豐煜、楊倩倩、李舒瑩5位同學,向陝西大學生介紹暑期社會實踐調研的曆程,分享社會實踐的經驗和成果。
本次報告會作為這次社會實踐活動的一個環節,由西北大學團委和文化遺産學院團委共同主辦,中華青年精英基金會崔亮先生出席并講話。彙報會吸引了來自全校各院系的400餘名學生前來聆聽,西部網、大秦網、華商報、西安教育電視台、西大電視台等媒體對彙報會進行了報道。
10月15日下午,西北大學長安報告廳座無虛席。下午2點3分,彙報會準時開始。在主持人宣布報告會正式開始後,首先由西北大學團委副書記趙金哲老師緻辭。趙金哲老師介紹了西北大學本年度暑期三下鄉的開展情況。随後團隊隊員及指導老師路中康老師,按照“調研概況、文化介紹、生存現狀、問題分析、模式探索、報告總結”的報告框架分别進行了成果彙報。此外,團隊還向全場觀衆播放了時長15分鐘的紀錄片《老行當之殇》。中華青年精英基金會代表崔亮也做了發言,他詳細介紹了中華青年精英基金會的相關情況,并誠摯邀請陝西學子積極申報項目,參與社會實踐。最後,西北大學文化遺産學院黨委書記蔔曉軍對報告會進行了點評。他對調研團隊做出的成果作出高度評價,并号召師生向隊員學習,走向社會,了解社會。
調研團隊負責人鄧雲說:“這次調研活動讓我明白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很多的老行當以前大都隻是從網絡了解,但實地調研之後情況卻并非如此,與想象的有很大差距,我們團隊發現老行當傳承問題目前有很多的限制,我希望我們最後的調研成果能對魯西南老行當發展傳承問題有所幫助。”
通過彙報會,學生們對老行當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對老行當有了全新的認識。“一直覺得身邊的東西不見了,沒什麼大問題,社會進步了,該退出曆史舞台的,總會退出去。但是今天的報告會讓我知道了也許我們還能做點什麼,讓這些東西再次以另一種方式重新煥發生機。”曆史學院的一位學生對記者說。
魯西南地區老行當社會實踐調研,自7月23日起,曆時15天對魯西南老行當進行調研。調研團隊調研的老行當有畫像、面塑、修腳、修傘、剃頭、編馬紮、補鍋、修鞋、編掃帚、打燒餅、做風箱、定陶皮影、曹縣柳編、魯錦、磚塑、星秤、磨剪子戗菜刀、打爆米花等老行當。調研期間,該團隊還對魯西南民俗博物館館長、菏澤文物保護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張啟龍,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菏澤收藏家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洪嶽,菏澤市文物管理處研究員馬靜,定陶縣文化館館長潘東升,鄄城文物管理所所長路維民等進行了專訪。
該團隊在調研期間在魯西南地區引起廣泛關注,先後被當地近20餘家媒體多次報道,魯西南老行當在當地政府與民衆中一時引起廣泛關注。
據了解,2014年“青年中國行”自4月20日啟動以來,共收到全國212所院校1398支團隊的報名申請。經由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副主席、中華青年精英基金會主席鄭志剛,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遲福林,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周其仁等9位專家層層評審,最終評選出全國20強。其中,由西北大學鄧雲、崔婷婷、陳豐煜、楊倩倩、李舒瑩5位同學申報的社會調研項目——《孤寂的堅守,維艱的傳承——魯西南老行當生存現狀及其傳承新模式探析》成功入選,成為陝西地區唯一入選項目。
據了解“青年中國行”2014大學生暑期社會調研實踐活動由中華青年精英基金會發起、聯合共青團中央主管的綜合性新聞雜志《中國周刊》共同主辦,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中心擔任學術支持機構,中華青年精英交流網絡承辦,并由香港青聯學生交流網絡協辦。每年青年中國行組委會都會面向全國選出20強優秀團隊和課題進行最高達10000元的暑期調研實踐資金支持。
(責任編輯:楊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