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知“蔬”達禮調研團正式出發,前往山東省壽光市開展三下鄉社會調研活動。7月24日,調研團經過11天的入村訪問、調研,結束了山東一行。在這期間,團隊成員學習和收獲了許多。
這10天内,團隊成員積極走訪、采集信息、同時進行着問卷調查。為了獲得有效的數據,為了能夠成體系地分析,團隊設置了較為完備的采樣點,至今已經走訪了11個鎮、18個村,采集了300份有效問卷,這也為我們今後的數據分析、模式探究奠定了有力的基礎。在問卷采集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了不同村落的特色蔬果産業、比較之下也認識到了差異的存在,這讓我們愈加覺得此次調研的意義重大。
(團隊成員于三元朱立牌處合影)
(團隊成員走訪唐家莊合影)
(團隊成員走訪勘灌社區合影)
(右圖:團隊成員走訪呂家莊一村合影)
沈怡欣:十多天的三下鄉活動讓我看到了壽光震撼的大型蔬菜大棚,看到了他們已經很成熟的生産模式,同時也看到了農戶們的辛苦和農村仍然存在的問題。壽光的地理因素決定了規模化蔬菜大棚的成功,也決定了一些困難出現的必然性。農戶們的心聲仍然在我耳邊回響,農戶們無奈的神情仍在我眼前,壽光的成功與仍然存在的問題為我提供了明确的學習目标,也讓我明白了自己學習與日後工作的意義。我相信在我們這一輩人的努力下,不僅僅是壽光,全國的農村都會得到進一步的改善與發展。
韓京辛:初到山東,我們參觀了國家蔬菜示範基地,被其先進的種植技術以及新奇的蔬菜品種深深吸引,三元朱示範村也帶給了我們很大的震撼,在村黨支書王樂義的帶領下,不斷提高大棚科技含量,研制開發大棚高科技溫室大棚,實現了全村的共同富裕,各家各戶都住上了小别墅,交談中,我們感受到了三元朱人的自豪與幸福。
當然,也有一些農業并不發達的村落,當我們看到農戶辛苦一年的結果卻遭受滞銷,當我們看到年近七旬的老人仍然奔波在地裡莊頭,我們十分悲傷,可是老人們看到了我們,熱心地詢問,給我們拿出水果,給我們端出熱茶,一股股暖意侵襲,此行雖然過程艱苦,每天任務滿滿當當,但是當我們聽到農戶的心中所想,當我們看到一些令人感慨的畫面,隻恨自己能力稀薄。
山東一行,恍然如夢,真切體會,粒粒皆辛苦,真心以待,日日人心暖,愈是苦,愈是樂,愈是熱,愈是樂,感恩所有遇見和交流,感恩所有善意和給予。也祝願所有同行者心裡有火,眼裡有光,行穩緻遠,來日方長。
呂研:在壽光為期十多天的走訪,與大棚種植戶熱切地溝通,真切地體會到“相遇”的意義。前一秒還會深入到村子的各個角落,會和某個大爺傾心交談,仿佛就是這個村的人;離開時才會突然意識到:這個地方、這個人,一生可能就隻會相遇一次。雖然互為生命中的過客,但在那個當下卻是誠心以待,互相吐露心聲,這也許就是三下鄉對我們每個人的一點意義吧。
謝超: 近年來鄉村振興是一個很熱的話題,但鄉村真的能振興起來嗎?在三下鄉前,中,後這三個階段我對此有了不同的理解與認識。鄉村振興不僅僅是一句口号或者是修修路,建建廣場,人口問題、文創工作、基礎設施、政府政策、技術培訓、鄉村氛圍、農業設施更新、農業保障、政策實施等,這些東西缺一不可,這些東西必須得落實到位,振興才存在可能。而不是路有了,收購商沒變;條件好了,銷售渠道沒增。農民始終處于被動狀态,決定不了化肥、種子價格,左右不了最終收購價格,隻能死種地,種死地,就如紀律片《鄉村裡的中國裡》沂源縣(三下鄉調研地之一)的農民所說:“這片土地不養人”。如何縮短供應鍊,形成規模産業,實現增收、空間配套與鄉村治理,這需要我們不斷調查深入,政策有針對性并落實到位,這才能真真切切的幫助到農民,實現鄉村振興,規劃引領,這,也是我們這次三下鄉之行的目的之一。
韓頌:十天的調研我們從壽光到淄博,從大棚到果園,從平原到丘陵,感受到了比城鄉差距更大的農村之間的差距。雖然我國鄉村振興現在已取得很大進展,但仍有地區發展較為落後。印象最深的一個村莊是紅星村,屈指可數的房子點綴在山崗上,村裡少有人來,當我們踏入那片土地,入戶與農民交談,農戶便朝我們投來殷切的目光,那目光裡有碌碌一生的倦怠,有命不該此的心酸,也有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期盼,目光如炬,希望外來的年輕人能将他們的情況反映出去,希望外來的年輕人能為他們的鄉村振興做點什麼…這目光,于我們而言是現在尚且無能為力的歎惋,更是将來奮勇前行的不竭動力。鄉村振興,國家在路上;鄉村規劃,我們在路上。努力吧,城規學子,未來該大有可為!
劉澤翰:十餘日的三下鄉活動,我們真正以觀察者與傾聽者的身份進入農村,進入農村人,進入農村生活去了解中國各色各樣的農村。它們在現階段雖然有貧有富,有秩序井然也有一定程度的髒亂差,但是不妨礙我們感受到農村生活的自然與農村人的淳樸。除此之外,這次短暫的活動更加堅定了我的理想與目标,讓我切實感受到了使命與責任,也讓我明白了事實上,社會的一切,離我們并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