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名稱:西北大學石刻博物館文化調研團
活動時間:7.9—7.15
活動地點:河南省洛陽市
2017年7月9日,在任雅芳老師的帶領下,西北大學文學院“石刻博物館文化調研團”順利抵達本次實踐調研的目的地——河南省洛陽市。我們從“西都長安”來到“東都洛陽”,在七天的時間裡,走訪了兩家國有博物館,三家民營博物館,采訪了各個博物館的館長、副館長,以及洛陽市民營博物館協會會長、洛陽文物管理局副調研員王支援研究員,洛陽市文物管理局的楊小光副局長。同時,我們也對當前國有博物館、民營博物館不同的生存處境,洛陽市石刻博物館的館藏設置、運營管理以及文化建設等方面做了詳細調研,此外我們還對各個博物館中存有的碑碣墓志,設置的絲綢之路文物展進行了初步了解,躬行得真知,此次調研我們獲益匪淺。
遇見溫潤石刻,邂逅如玉君子——洛陽金石文字博物館
洛陽金石文字博物館成立于2012年3月,是繼中國文字博物館後唯一一家民營資本創建的曆史類專題文字博物館,由知名收藏家及民間金石研究者朱曉傑、朱曉輝兩兄弟創辦,收集和保存了曆代碑刻、漢晉刻文磚銘、北魏削文拓片、古籍拓片、金石學史料等5000餘件文字類文物及标本。博物館坐落于洛南隋唐古遺址上的中國國花園内,收藏了5000餘品北魏削文瓦銘,是國内收藏削文瓦銘最多的博物館。7月9日,調研團抵達洛陽金石文字博物館,對博物館展廳的設置、藏品的數量與質量、藏品陳列展覽的方式等進行了實地的調研,同時我們也對洛陽金石文字博物館的副館長朱曉輝老師進行了專訪,朱老師熱情地解答了我們在博物館機構設置、運營情況、宣傳情況等方面的疑惑。在朱老師看來,運營博物館是一項事業,更是一份情懷,朱老師說:“在曆史的長河中,我們與文物的相遇是一種緣分,文物屬于全人類,我們收藏者曾經擁有過文物是一件三生有幸的事,在漫長的時光裡,我們也僅僅是陪伴文物的一個過客……”或許在很長一段時間内我們無法看到盈利、無法赢得太多支持,但我們首先要把這件事情做好。
走進千唐志齋,領略唐人風采——千唐志齋博物館
千唐志齋始建于1933年,是全國唯一的墓志銘博物館,由清末遺老張钫老先生所建,主要采用豫西民窯的建築風格。千唐志齋内尚存各類藏石1419件,尤以唐志居多,達1191件。此外尚存有墓志蓋19件,鄭闆橋畫風、雨、陰、晴竹姿四條屏,以及其他各類書法、繪畫、造像、經幢、碑碣54件。近年來新征收墓志1000餘方,進一步豐富了館藏墓志的内容。7月11日,調研團一行八人抵達千唐志齋博物館。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我們對博物館的建築風格、藏品特色等進行了實地的調研與了解。在講解參觀完畢後,我們有幸采訪到了千唐志齋的柳海峰副館長。談到館藏文物排列方式時,柳副館長提到,我們不能用現代人的眼光去诟病從前人們的智慧,當時張钫先生所采取的鑲嵌式排列法有一定的先進性,在物質匮乏的年代既保存了文物又節省了建築材料;但是,這種文物展示方式對于墓志銘本身的損害較大,不易保護與修複整理,目前博物館也在探讨選擇一種更合适的方法保護已經鑲嵌進牆壁的墓志銘。除了文物保護與利用的難題外,柳副館長還提到了人才匮乏的問題。但是對于未來,柳副館長還是充滿信心,随着即将上線的“數字博物館”和在計劃中建設的新館,千唐志齋的未來會更加熠熠生輝。
靜聽九朝石語,踏尋曆史足迹——洛陽九朝刻石文字博物館
洛陽九朝刻石文字博物館,是一家以展示古代石刻與拓片為主的民營博物館,收集了自東漢至明清500餘種碑志、拓片,同時還出版了《洛陽新獲七朝墓志》、《洛陽新獲墓志》、《書法叢刊》等五套專業書籍,曾與北京大學、首都師範大學等高校聯合舉辦過多次拓片展活動。博物館共3層600平方米,收藏了自東漢至民國時期的曆代石刻及拓片360種、元代至民國時期的珍貴拓本20種、漢晉磚志35種以及140種刻石印章。7月12日上午,我們一行八人抵達了洛陽九朝刻石文字博物館,對這家民營博物館的館藏特色、經營方式、生存困境等進行了調研與考察。館長齊運通先生和藹悉心地向我們一一解答,采訪中齊先生語重心長地說:“墓志就像一本書,可供後人研究一輩子”,同時勉勵我們年輕人:“做人做事要下苦功夫,做一門功課就像解剖一隻麻雀,把他的五髒六腑搞清楚才行”。齊先生從事文物工作和研究40餘年,兢兢業業,樂此不疲,退休之後,他創辦了九朝刻石文字博物館,在他的努力下,洛陽九朝刻石文字博物館成功出版了《洛陽新獲七朝墓志》、《洛陽新獲墓志》、《書法叢刊》等五套專業書籍,接下來,他們将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北朝墓志全集》的籌備以及出版工作中。
探訪都市中的桃花源——龍門博物館
龍門博物館位于洛陽龍門石窟景區北入口處,背依西山,面朝伊河,南鄰石窟佛龛,北接繁華之地,是洛陽目前最大的民營博物館,亦是國内唯一的佛教專題博物館。博物館以龍門石窟為中心,以佛教文化為主題,以絲綢之路為線索,集保護、研究、展示、營運、傳揚為一體,努力宣揚人本文化。7月13日上午,我們尋訪到這座都市中的桃花源——龍門博物館,館内不僅設置了專門的絲綢之路展,還藏有大量的碑碣墓志文獻。我們對博物館的建築理念,館中絲綢之路相關展品的選擇依據、陳列方式等進行了考察和調研,此外我們還得知館中有許多尚未公布的碑碣墓志,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講解員也告訴我們館長目前正在籌建一個新館,以更好地保存和展示這些碑志文獻。上午11點,我們有幸采訪到了龍門博物館的館長王迪先生。館長侃侃而談,從籌建博物館的初衷、理念,到博物館的未來規劃,再到龍門精神、絲綢之路文化,王迪先生給予了我們太多的精神食糧。當談到民營博物館的生存困境時,王館長說:“博物館就像一粒種子,需要成長更需要呵護,若把博物館當作自己的孩子、當作自己的理想,那麼再艱難也不會覺得凄苦,心甘情願為它盡心竭力,博物館就是我的理想,它能成長就是我的幸福,我願意把自己所創造的一切财富向它轉換。”
訪洛博,得新知——洛陽博物館
洛陽博物館地處隋唐裡坊區西北隅,北臨風光旖旎的洛浦公園,南接初具規模的隋唐城遺址植物園。博物館目前開放了9個常設展廳,分别包括《河洛文明展》、《古代石刻展》、《館藏書畫展》、《漢唐陶俑展》、《唐三彩展》、《洛陽珍寶展》、《宮廷文物展》等,另外還有三個臨時展廳,館藏文物40多萬餘件,展出文物1.1萬餘件。其中洛陽博物館的石刻館主要分石刻造像,碑碣墓志兩個部分。石刻造像部分展出有東漢石辟邪、北魏石翁鐘、隋代石獅、宋代石虎等形神兼備的石刻精品;碑碣墓志部分展出有東漢熹平石經、唐代張説墓志、北宋富弼墓志等重要石刻文獻。人們常說,到洛陽,不到洛博是一種遺憾。在本次實踐調研的最後一天,我們前去參觀了洛陽博物館。我們抵達博物館時,恰逢河南博物院與洛陽博物館聯合舉辦的“絲綢之路與中原”文物展。從兩漢的“絲路開啟”,到隋唐時期的“八方來朝”、再到宋元明清的“絲路展延”,絲綢之路就像一根紐帶,連接了世界,融彙着不同的文明。白衣彩陶缽、“關”字瓦當、長頸玻璃瓶、三彩載絲駱駝、青花蓮瓣洗……不同的絲路遺珍,共同再現着絲綢之路上的駝鈴悠揚、馬蹄聲聲。駝鈴古道絲綢路,胡馬猶聞漢唐風。絲綢之路不僅是曆史,更昭示着未來。
路漫漫兮,更需上下求索。為了對洛陽的民營博物館、石刻博物館有一個更清晰、更全面的認識,我們還在參觀調研博物館的間歇,采訪了洛陽市民營博物館協會會長、洛陽文物管理局副調研員王支援研究員,洛陽市文物管理局的楊副局長。王研究員和楊副局長都指出了當前民營博物館所存在的問題與困境,但同時也都對其未來的發展充滿希望,民營博物館正處于發展初期,路漫漫兮,更需上下求索。楊副局長還提到無論是民營博物館、還是國有博物館,做文化視野都要有學術視野和宏大視角。“欲賢世上觀古人,不識今人看古人”,走進博物館,走進曆史的深處,七天的調研,我們所眼見耳聽的不僅是曆史,更是人生。雖然調研結束了,但這份記憶經久不散……
(來源:西北大學石刻博物館文化調研團 責編:胡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