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牲畜是農民一半兒家當。”從這句當地流傳的民諺中,足見畜牧業與群衆生活休戚相關。在位于六盤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陝西省鹹陽市長武縣,當驢叫聲再次響起時,它們的角色已不再是勞動力或運輸力,而成了當地百姓的強勁“脫貧力”。
7月10日上午,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調研隊前往鑫響公司位于亭口鎮二廠村的肉驢養殖廠參觀,養殖棚裡的驢兒大多都在安安靜靜地咀嚼着草料。
出了養驢棚,有隻絨毛還沒褪的小驢正在道上曬着太陽,它是這裡的吉祥物,叫“脫脫”,“脫貧”的“脫”。脫脫一點也不怕人,調研隊成員想上前摸摸它腦袋上松軟的絨毛,它并沒有拒絕,對合照的請求也挺配合。“這孩子時髦,腦袋上的毛還是平劉海呢!”工作人員的這番話讓在場的大家都開懷大笑。
那麼乞丐醬驢是如何叫出脫貧“好聲音”的呢?在更進一步的交流中,李鑫先生介紹說,通過鹹陽市委宣傳部和鹹陽市民營企業家協會牽線搭橋,貧困戶進入合作社,政府再給合作社補貼資金,讓合作社以驢入股公司,年底給貧困戶分紅,還有殘疾人在這裡用殘聯資金入股來獲取分紅;此外他們也可以進入企業工作,掙取工資。這多元化的扶貧方式,可以說是将企業能夠支持扶貧的路子擴展到了極緻。
正值盛夏,長武的山被青蔥的草色覆蓋,山上百草養大的驢承載着乞丐醬驢品牌推向全國的勢頭,也寄托着村民脫貧的希望。調研組的成員們相信,下一茬野草也像這般茂盛之時,企業和村子都已迎來更好的明天。
紮根基層,服務群衆
“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一個好的基層幹部,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真抓實幹,有諾必踐,才能夠造福一方百姓,當好帶領群衆緻富的“領頭雁”。要想扶貧做得好,基層幹部是關鍵。在調研的第一天我們就來到了作為新農村建設重點村的二廠村村委會。
在場的調研隊隊員們無不感受到了“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在傍晚的時候,踏着夕陽調研隊來到了當地的一個古村落。在這個村子裡,我們遇到了一個80歲左右的老太太。當她聽到我們是大學生來這做調研後,激動的拉起我們去參觀她的家。一路上對我們噓寒問暖,讓每一個隊員都感受到了無比的溫暖,也讓我們對接下來的調研活動充滿了期待。
一切為了人民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還未下車這鮮紅的字眼就占據了我們全部視線,内心的熱情一下子燃了起來。據講解員說,多年來這句話始終激勵着當地領導開展各項工作。
7月11日上午9:00調研隊一行人抵達“紅色熱土”——亭口習仲勳革命活動舊址,聆聽革命史。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習仲勳同志在亭口鎮開展革命活動留下的珍貴曆史文物和資料,深刻體會到他與亭口百姓之間的深厚情誼,感受到老一輩革命家艱苦奮鬥的精神品質,發揚革命傳統,堅定理想信念。
途經絲綢之路亭口古車轍遺址,沿着曆史風化的痕迹,我們親身體驗了絲綢之路的輝煌與壯闊。大漠孤煙、駝鈴陣陣,偉大的貿易之路從這裡穿過。
從絲綢之路一路走下來,我們來到了有“黑河渡”之稱的亭口鎮,參觀亭口鎮中心幸福院。“我們過得很好,政府把生活用品都給我們準備好了,每月還有補助,就是牽挂在外面的親人……”幸福院裡,這樣的聲音處處可聞。一方面是對政府的感激,另一方面則是對親人的思念。對于他們而言,自己的生活穩定了便會不由地想起在外打拼的孩子們,他們是否也能這般安穩,是否也有人為他們打點好一切。
在結束了與幸福院裡貧困戶的交流之後,我們來到了柴廠村,走在寬敞的馬路中央,看着四周錯落有緻、鱗次栉比的房屋,一幅欣欣向榮的新農村建設畫面浮現于腦海。“盡管一些方面仍有不足,但我們會盡快和上級領導反應,努力解決問題,讓村民都能搬進新房。隻要村民過得好,我們辛苦點也沒關系。”村委說到。
貧困戶的心聲,我們的希冀
“黨隻是扶着我們,走路還是要靠我們自己”,在二廠村村委會門前一位領分紅的貧困戶滿臉笑容地說道。7月11日,調研隊對二廠村的各組貧困戶和殘疾戶進行了深入的走訪。
在走訪過程中,調研隊發現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養驢産業和光伏發電産業在精準扶貧中作用重大,是重要的一環,幾乎每一位貧困戶都參加了養驢産業的“企業+合作社+貧困戶+殘疾人”這個項目中,每年一頭驢便能得到3000元的分紅,對于今年麥子歉收的貧困戶來說,這是他們經濟收入中的重要一環;而光伏發電則對貧困戶來說更是值得高興的事情,光伏發電使得他們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益。如果說養驢産業讓他們過日子有一個穩定的保障,光伏發電則讓他們看到了脫貧的一些希望。
在離開時,一位貧困戶大爺已經81歲高齡,依然執意下床送隊員們離開,也讓隊員們感受到了村民們的質樸和熱情。
現在的生活雖然是艱苦的,但是就像太陽每天都會照常升起,貧困戶門的希望也會每天在增加,調研隊成員衷心地希望他們在未來的某天裡脫離貧困,過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來源:長武縣養驢産業發展以及精準扶貧調查研究團隊 責編: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