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名稱:思想所赴渭南關學文化調研團
活動時間:7.9-7.16
活動地點:渭南市—蒲城縣—大荔縣—韓城
2017年7月10日,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赴渭南關學文化調研團在思想所路傳頌老師的帶領下,開展了“傳承關學文化,探尋關學遺迹”的主題調研活動。調研團此行的目的是為了調查渭南地區明清時期被記載的關學人士的相關事迹和著作。
關學是儒學的重要學派,由張載創立并于宋元明清時期,一直在關中地區傳衍的地域性理學學派,亦稱關中理學。僅以基本的關學史《關學編》為例,其中記載渭南籍關學人士31人,其中包括韓邦奇(明朝人(1479--1556)字汝節,号苑洛,陝西朝邑人,著有《易占經緯》、《志樂》等書,是明代關學中堅,與其弟韓邦靖合稱“關中二韓”)、楊爵((1493—1549年),字伯修,号斛山,渭南富平縣人,被譽為“一代廉吏,關西夫子”)、南大吉((1487~1541)字元善,号瑞泉,渭南臨渭區人,被譽為“張載以後關學複興第一人”)這樣的關學代表性人物。
調研團全體成員首先到達渭南,走訪調研了渭南市地方志編纂辦公室、渭南市臨渭區地方志編纂辦公室及渭南市檔案局,查閱了渭南市及各縣區地方志材料,檢索與關學文化相關的人物傳記等文獻資料。
在渭南市地方志辦公室,調研團與相關人員進行了訪談,市志辦同志為調研團介紹了渭南市各縣的一些典型人物和事迹,以及渭南現在研究這方面史料的相關學會和單位,并表示市志辦将積極配合調研團,聯系相關單位,做好協助工作。同時在渭南市志辦,調研團還查閱到由明代關學代表人物南大吉編著的《渭南志》,該部地方志被稱為 “明清渭南八志之首”,從中了解到以南大吉為首渭南關學人士的相關事迹及基本情況,這對豐富關學中渭南籍關學人士資料,傳承優秀關學文化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7月11日上午,思想所赴渭南關學文化調研團采訪了渭南市地方志辦公室前主任王答雄,通過訪談了解到渭南地區古籍文獻的分布情況,為調研團隊下一步工作的展開提供了重要的線索。下午,調研團頂着40度的高溫,趕赴渭南市蒲城縣。稍事休息後,調研團便前往蒲城縣博物館、蒲城碑林進行考察調研工作。蒲城博物館是在蒲城文廟基礎上創建的,初建于唐代貞觀四年,是一個古色古香的四進式院落,這裡館藏文物達4800餘件,調研團成員在其中的蒲城碑林石刻藝術展區的240餘通碑石中,發現渭南地區關學人士楊爵、王進德的相關碑刻。帶着這些線索,調研團成員聯系了蒲城圖書館相關工作人員。
7月12日,調研團來到蒲城縣圖書館查閱資料,在工作人員的熱心引領下,調研團成員在地方文獻室、古籍室翻閱與關學相關的地方志資料、人物傳記資料、文集資料等等。查閱到清刻本《韓苑洛全集》、《易占經緯》等韓邦奇先生的存世文獻。發現周爰诹著《蒲城文獻征錄》及其《續編》,其中收錄了蒲城關學的重要資料。調研完成後,當地工作人員贈予了調研團蒲城縣圖書館藏古籍目錄,調研團則将張豈之先生新出的《春鳥集》贈予蒲城縣圖書館收藏。下午,調研團成員參觀了蒲城當地的王鼎紀念館,林則徐紀念館,王鼎作為晚清抗英禁煙前驅,一代良臣名相,基于憂國之志和對友人的道義之交,以“屍谏”壯舉震動朝野。他的一生,可以鮮明的體現出關學學風影響下的士人風骨和天下情懷。我們參觀紀念館深入感受蒲城當地的文化氛圍,并且對清代抗英明臣的事迹做了進一步的了解。随後調研團參觀了蒲城清代考院博物館,這是全國保存較為完整的清代考院,全面展示了清代科考中的珍貴文物,展室内陳列的一張張考卷,時隔一百年,我們依舊能夠看到泛黃的紙張上筆力遒美瘦挺、勁如削竹。
調研結束後,調研團全體成員休息整頓後出發前往大荔縣,繼續探尋關學在渭南地區散落的遺迹,傳承關學文化,西大人在路上。
(來源: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所赴渭南關學文化調研團 責編:胡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