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文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調查小組——鳳翔木版年畫與泥塑調查小組,于7月8日至7月13日在寶雞市及鳳翔縣進行實踐調查。小組主要調查非遺項目木版年畫的傳承現狀與其相較于泥塑發展較為艱難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可行性建議。
7月8日,調查小組抵達寶雞市。接下來的兩天中,小組拜訪了非物質文化遺産鳳翔木版年畫的第二十代傳承人——邰立平老師。
邰立平,陝西省鳳翔縣南小裡村人,鳳怡年畫研究會會長,1952年冬生于鳳翔縣縣城北關。受祖父邰世勤(陝西西府知名老藝人)的影響,開始接觸木版年畫。九歲起跟随父親邰怡(陝西民間美術大師)正式學習家傳的木版年畫制作技藝。現已挖掘、創作、整理鳳翔木版年畫400餘種套。2007年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木版年畫傳承人”榮獲“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榮譽稱号。
鳳翔地處西北,交通閉塞,正因如此,鳳翔木版年畫受外來文化影響較小,原汁原味保留了其文化韻味。而南肖裡村則是鳳翔年畫的集中産區之一, “肖裡村娃娃一丁丁,從小就會畫門神”這句兒歌是老鳳翔人耳熟能詳的。從桃條、桃木棍到桃符手繪的門神,木版年畫承載着人們對大自然的敬畏,至今已有500多年曆史。從宮廷到民間,年畫曾興盛一時。但如今鳳翔木版年畫受到膠印年畫的沖擊,市場急劇萎縮,現已轉入收藏市場。
在這兩天的交流過程中,我們有幸進一步了解并現場觀摩了邰立平老師制作木版年畫的過程。一幅木版年畫不僅凝聚了制作者的心血,更需要漫漫時光的打磨。由于時間有限,邰立平老師主要向我們展示了刻版、印刷、上色這三大關鍵部分。刻版年畫制作的十多道工序裡,刻墨線版是最重要的。刻版是和線條打交道,追求流暢勻稱和美感。一要穩,二要深。對制作人的體力和專注度都有很高的要求。有了版,調好顔色,夾好紙,就可以印畫了。一是拽紙要勻,二是刷墨要勻,三是用推子推紙時也要壓實壓勻。上色鳳翔年畫以套版印刷為主,手繪填色較少,用色有一套約定俗成的規矩。目前主要是套色印刷,但是為了追求較好的觀賞效果,邰立平老師有時也會手工填色。
手繭是刻刀柄留給邰立平老師歲月的磨砺。“精雕細琢,精益求精”是邰立平老師刻木版的追求。當我們得知邰立平老師因多年從事年畫工作得了頸椎病,腰椎病,眼睛也曾在一段時間内出現短暫模糊,依然從事木版年畫的恢複工作,我們不禁被這一顆赤誠匠心打動。走過了社教運動、文革浩劫(遭受了17次抄家),幾經磨難,邰立平老師肩負着傳承傳統木版年畫的路上踽踽獨行。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熠熠生輝的“工匠精神”。他不斷雕琢自己的作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着作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
今後的我們也将循着這些前輩們的腳印,砥砺自我,摸索前行。
(來源:西北大學文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調查小組——鳳翔木版年畫與泥塑調查小組 責編:胡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