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1日8:00,西北大學“勤義鄉畔”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來到焦裕祿幹部學院參觀學習。
蘭考段黃河位于蘭考縣西北部,流經三義寨、東壩頭等五個縣鎮,水勢湍急,站在東岸西望即感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之氣勢,這裡,就是母親河九曲入海的最後一道彎。詩情畫意之下暗潮洶湧,自古以來,黃河就以“善淤、善決、善徙”聞名于世,曆史上蘭考境内百餘次決堤,使黃河成為蘭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之路上的巨大困難。(1952年10月30日,毛澤東主席首次出京就視察了蘭考黃河東壩頭,發出了“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偉大号召。)
旱災、内澇、鹽堿、貧窮,知道前進路上的困難荊棘,才能理解焦裕祿書記之于蘭考的重要性。1962年焦裕祿書記被委派到蘭考縣任職,他躬身踐行,無私奉獻,今天的蘭考不會忘記書記往昔的付出。目前蘭考縣所轄提防43.08公裡,共計壩、垛、護岸184道,工程總長26680米。一切的努力都為了蘭考的穩定蓬勃發展。
(隊員們參觀學習)
進入張莊,映入眼簾的是一片參天綠林。但在六十年代。蘭考的風沙可以吹起拳頭大的土塊,沉積的沙土達到數米高,大風之時滿天昏暗,整個村莊都被掩埋于沙土之下,是怎樣的努力,才使蘭考有如此脫胎換骨的改變。盛夏的陽光從華蓋般的槐葉縫裡流洩下來,像撒下一條條金色絲線。焦裕祿用生命繪制的那張富裕、光明的藍圖,今天已經成為蘭考大地的現實。
今天,在焦裕祿雕像前,西北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輔導員王嘉宇老師帶領“勤義鄉畔”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中的預備黨員及入黨積極分子前重溫入黨誓詞,學習黨章黨規,踐行“兩學一做”,堅定理想信念,提高黨性覺悟。
焦裕祿書記不僅治三害、除三害,而且給蘭考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生機。
“看到泡桐樹,想起焦裕祿。"這是傳唱在蘭考的一首新民歌。焦裕祿當年為了防風固沙,幫助農民擺脫貧困,提倡種植泡桐。20多年過去,蘭考全境的飛沙地、老窪窩、鹽堿灘,都已經長起大片大片縱橫成網的泡桐林了。蘭考的泡桐樹不僅防風固沙,而且因為種植在鹽堿地上,在制作樂器時木料更加強韌,不易變形,被稱為最适合做樂器的木材。如今樂器生産已經成為蘭考的支柱産業,古筝、琵琶、揚琴、古琴、阮……木香之中,是蘭考人民光明富裕的未來。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隊員們進入中州樂器廠的生産車間參觀學習。
(古筝)
14:30實踐隊在焦裕祿書幹部學院參加音像教學課,觀看紀錄片《我眼中的焦裕祿》。
475天,焦裕祿同志在蘭考待了僅僅一年零四個月,但是這475天,讓蘭考人民永遠記住了他。“我是您兒子”是焦裕祿對受災的蘭考人民所說的,這是一句介紹,也是一句承諾。“一天是蘭考人,一輩子都是蘭考人。”焦裕祿同志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深刻诠釋了這句話,在其位,謀其職,在其職,謀其一方土地,在其土地,謀其一片百姓。
(隊員們學習)
焦裕祿幹部學院特地邀請了魏善民、雷中江、張根群三位老人講述他們與焦裕祿書記一起共事的故事。
不親曆現場,可能永遠無法想象。這三位老人,在工作人員的攙扶下走進教室,他們大可回家頤養天年,但卻選擇守着焦陵,每天打掃,選擇在這裡給每一屆學員講述焦裕祿的事迹,其實不隻是他們,在我們的路途中,無論是路人、公交車司機、還是村民,隻要談起焦裕祿,他們的眼神總是充滿着崇敬。
(隊員與三位老人交談)
座談結束後,西北大學“勤義鄉畔”暑期社會實踐團的成員與幾位老人進行了深入交流,幾位老人親切的詢問暑期社會實踐的進行情況以及同學們的大學生活與學習情況,并對同學們提出了希冀“你們都是人才精英!要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勤勤懇懇學習,要學習焦裕祿書記,多到人民群衆中去。”今天一整天的學習中,隊員們用眼睛記錄焦裕祿書記帶給蘭考的一切,用心敬佩一個高尚無私的共産黨員。學所以益才也,砺所以緻刃也。焦裕祿同志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塑造了一個優秀共産黨員和優秀縣委書記的光輝形象,鑄就了親民愛民、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
(來源:西北大學“勤義鄉畔”暑期社會實踐團 責任編輯:郭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