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夢青春”扶貧普法實踐團赴石泉縣貧困村開展精準扶貧調研,并關注留守兒童問題進行支教普法
貧苦,如皚皚白雪下的一顆幼苗,渴望茁壯,卻無力生長;扶貧,似銀裝素裹時的一抹暖陽,撒下柔光,播種着希望;知識,是汪洋大海上的一葉扁舟,憧憬遠行,卻滞留原地;教育,如溯遊而上的一襲清風,攜着溫涼,賦予了遠方。在現當代中國,扶貧與教育已經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城南石隙多泉、徑流不息"——石泉縣北依秦嶺、南枕巴山,是一座承載着希望,孕育着發展的城市。西北大學法學院“鑄夢青春”扶貧普法實踐團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的重要指示,來到石泉縣貧困包抓村,在當地開展針對留守兒童的支教活動以及對村民的扶貧調研活動。
石泉縣新聯村,是縣重點扶貧村,村莊坐落于山區,現有人口336戶,貧困戶75戶,其中一般貧困戶18戶,低保貧困戶27戶,五保貧困戶30戶。全村占地面積達16.8平方公裡,村戶分布分散,對外聯系十分不便。
(調研路上)
在領隊吳老師的組織下,隊員們們分為三組跟随村幹部進行分散式入戶考察,通過對貧困戶家庭收入、子女教育、外出務工情況等問題的調查,對基層貧困問題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下午的座談會,村幹部的詳細介紹,進一步加深了團隊對“精準扶貧”政策的了解。
農業,是固國強基之根本,是經濟發展之基石;農村是社會穩定之保障,是國家富強之前提;農民,是國民素質之體現,是國家富強之關鍵。“三農問題”是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的必然産物,精準扶貧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
通過走訪調研,隊員們對農村貧困原因及政府幫扶政策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走訪中,蔣書群一家令大家印象極為深刻。由于多年在外打工落下的塵肺病影響,蔣書群和妻子都不能正常勞動,兩個上高中的子女上學費用和贍養老人等花銷,使得這個家庭更加入不敷出。但政府的幫扶政策的開展,使這個家庭的生活開始有了起色。蔣書群家被定為低保戶,按月領取保障。在政府的扶持下,他們還做起了種植業、養殖業和原生态釀酒。這一切都讓這個貧困的家庭看到了希望。像這樣的家庭,新聯村還有很多。貧困多是由于缺乏勞動力,家庭成員年老或殘疾;長期患病或突患疾病和重病;勞動力文化素質差;自然災害以及供養子女讀書等原因造成的。對此,政府專門推出了産業扶持、金融扶持、聯營互助等扶貧措施幫助農民脫離貧困,據現有數據來看,脫貧人數呈逐步上升趨勢。新聯村的變化,顯示出“精準扶貧”政策的重大功效。
(給孩子上課)
接下來團隊走進石泉縣雲陽村,重點關注了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他們的生存現狀、教育問題、法律保護等,都牽系着同學們的心。農村留守兒童教育與健康發展不僅是教育系統内部的事務,更是體現社會公平、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穩定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吳老師的帶領下,團隊清早便出發,坐上面包車,在盤山公路上一路颠簸,群山環繞綠樹蔥茏,終于抵達了大山深處的雲陽村,為當地留守兒童展開了一次别開生面的支教活動。通過給留守兒童上文體美課,同他們交流互動。
針對留守兒童生存現狀和法律問題,隊員們對家長們進行了問卷調查,并為村民們表演了自編自導的普法小節目。最後,隊員們給留守兒童們募捐了精心準備的文具。通過此次活動,同學們了解了留守兒童的基本生存現狀,發現了該社會現象隐藏的問題,普及了相關法律知識,提出了幫扶計劃,并重點關注部分家庭進行一對一幫扶。
(在農戶調研)
這兩天的扶貧、支教、普法行動,讓每一位實踐團成員有了一次前所未有的人生經曆,留下難忘的記憶。幫助成員們樹立了一種積極向上的信念:學好文化知識,提高道德素養,用汗水去踐行大學生經世濟邦的諾言,為幫扶貧困地區,建設法治中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來源:法學院“鑄夢青春”實踐團 責任編輯:郭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