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準備
2015年暑假,在經曆了充分的準備工作之後,我們選定了 “一帶一路”作為我們的調研方向。“一帶一路”是我國政府審時度勢提出的國際合作、國内發展的重大戰略,該政策提出之後,全國各地都大力開展宣傳工作,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政策,我們從新聞媒體和課堂裡了解到這一重大發展戰略,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也應該積極響應這一政策,深入基層調研,為“一帶一路”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産委員會會議上,漢中的張骞墓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漢中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産。将絲綢之路整體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産,不僅可以讓絲綢之路這一古代溝通東西方經濟、政治、文化的大動脈為當今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做出新的貢獻,還将極大地提升沿線各國、各地區的文化遺産保護水平,提高地方知名度,擴大對外開放,發展旅遊業,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由于張骞墓是“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骞的歸葬地,有關張骞個人的實物遺存,與“絲綢之路”有最為直接的關系,這些因素使得張骞墓在“絲綢之路”整個文化線路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不可替代性。因此我們通過調研來研究“将漢中打造為陸上絲綢之路精神源頭”是否可行将有利于進一步了解張骞“絲綢之路”文化的精髓所在,同時将這種外交文化、創新與探險精神發揚光大,供當代大學生學習。
調研階段
從七月十九至七月二十八日,短短十天時間,卻特别充實,我們心懷敬意,從陝西曆史博物館開始,接連參觀了城固張骞紀念館,張骞廣場,國立西北聯合大學舊址(西北大學前身),褒河古棧道,漢中市博物館,漢中“一江兩岸”工程,留壩紫柏廣場等,我們确立着弘揚張骞精神,助推中國夢的偉大目标,齊心協力完成這項任務。
在調研過程中我們經曆了許多事與很多人有過交流,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在城固調研時,突然天降瓢潑大雨,縣城裡沒有便利的交通,我們撐着被風吹的東倒西歪的雨傘,互幫互助,最終平安到達我們住的地方,在這個過程中團隊的默契與合作精神深深打動了每一個人,讓我們的心更加緊密地連結在一起。除此之外,我們在調研過程中經曆最多的還是烈日,但我們毫不畏懼,在火紅的驕陽下繼續開展我們的調研和政策宣講工作,揮灑汗水,用我們的激情響應這火紅的七月,用實踐為青春點贊。
在網絡宣傳方面我們通過校團委網站,微信公衆平台,新浪微博等媒體大力宣傳,團隊成員将自己下鄉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整理成下鄉日記投給校團委的網站和新媒體,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團隊調研後期兩名成員參加了李浩副校長在太白校區主講的大師面對面之“一帶一路”共建及兩岸文化交流的研習會,和台灣同學就“一帶一路”進行了交流讨論,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經過半天的研習和交流,我們對漢代絲綢之路的起源,曆朝曆代的發展以及唐代絲綢之路的盛況有了一個較為全面深刻的認識,在感概古代絲綢之路偉大的同時也對當今“一帶一路”政策充滿了信心。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通過問卷調研,政策宣講等方式客觀全面的收集到了漢中不同地區民衆對張骞精神的認知狀況,以及将漢中打造成“陸上絲綢之路”精神源頭的可行性分析依據,并由此給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提出合理的建議。
最後,我們通過對搜集到的所有信息進行有效處理,客觀歸納,精簡數據,全面分析,在指導老師和相關專家的指點下,合力完成了此次調研的分析報告。并欣喜的從數據中看到了廣大民衆對于了解傳承發揚張骞精神的殷切渴望與對漢中更好地融入“一帶一路”政策的期待和支持。
個人體會
“絲綢之路”并不單純是一條古老的通商之道,它更是連接古老的中華文明與印度文明、埃及文明、希臘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中亞文明的紐帶,是東西方文化和科學技術交流的橋梁,是橫貫歐亞大陸的曆史文化大動脈,它為今後各朝代的繁榮奠定了經濟文化基礎。今天的“絲綢之路”是開放之路,奮進之路,是弘揚中華文化,建設和諧世界的文明之路。
調研過程中的所見所聞使我們震撼,但這隻是泱泱華夏畫卷上的一筆而已,張骞用他的偉大開拓和事迹告訴我們,我們生來就有着創新、勤勞、誠信的品質流淌在血液中,我們生來就繼承了華夏五千年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踏上曆史的征途,回望過去的輝煌,激勵自己不斷向前。千年前,我們能繁榮昌盛。千年後,我們更能再現盛世。
2015年7月28日,為期十日的調研工作結束了,回憶這麼多天來的點點滴滴,臨别之際大家都依依不舍,我們不畏驕陽,不畏暴雨,用十天時間,交一生難忘的摯友,做一生難忘的事。
(來源:數學學院“三下鄉”社會實踐團 責任編輯:張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