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在陽光普照的小庭院裡,上演着一場精彩絕倫的唢呐表演。陝西旬邑縣的老一輩唢呐表演藝術家們,以其娴熟的演奏技巧和靈活多變的表現手法,将樂曲發揮得多姿多彩妙趣橫生,铿锵有力,又不失柔和之美。
陝西旬邑縣地處中原,曆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集居地區,也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旬邑人一直以來都是以十足的豪情和十二分的積極來面對生活,正是因為有着這一份自信和豪情,旬邑的唢呐才分外悲壯豪邁。
旬邑的唢呐演奏者們注重用“氣”,氣運丹田,發出的音色圓潤、純正。演奏者吹奏時,鼓起腮幫子,卯足了勁,這一口氣放出來仿佛驚動了半邊天,抑揚頓挫的聲音直上天際,回蕩在農家小院,喜慶的調子可以調動整個村莊的歡樂,一曲驚破空寂。唢呐在旬邑有着深厚的群衆基礎,無唢呐不娶,無唢呐不嫁,無唢呐不喪,唢呐以它獨有的聲調和大喜大悲的效果演繹着旬邑人的婚喪嫁娶,似乎隻有跟随着唢呐的節奏人們才能表達出最美好的心聲。
旬邑縣的老一輩表演藝術家萬忠院老先生,将旬邑縣的唢呐文化淋漓盡緻地展現給了我們。老先生既是當地民間藝人,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人之一,他在旬邑唢呐的發展史上是承前啟後的人物,他在繼承傳統曲目的過程中廣泛吸收民間小調、戲曲音樂的長處,充分利用民間的變奏、緊縮、擴充、删減、換頭合并集曲組合等手段,改編、創作了大量唢呐曲,演奏風格熱情、奔放、質樸。
吹了千百年,奏了千百年,唢呐在旬邑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以它的聲音繼續承載着旬邑人的喜怒哀樂,經久不衰。
(來源:文學院婚俗文化調研團 責任編輯:馬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