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女娲的古老文化,蒼老高大的古樹,形态各異的壁畫,入木三分的字畫,深度交談的調研,找回童年的遊戲。七月二十二日,在天水實踐的最後一天, 西北大學暑期三下鄉Young征途實踐團,在文化中成長,在實踐中蛻變。
實踐團來到天水市博物館,入眼參天古樹,入耳陣陣鐘鳴,入鼻淡淡清香。博物館的前院,是香火繁盛的伏羲廟。所謂“弱柏倒垂如線蔓,檐頭不見有枝柯。影堂香火長相續,應得人來禮拜多。”院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64棵依據八卦陣栽種的有上千年曆史的古樹,有的老根依然枯死,主幹上新生的枝桠卻依舊生機勃勃,似乎在昭示更新換代的人生真谛。有的被閃電一劈兩半,卻仍然郁郁蔥蔥,似乎在展現頑強拼搏的天水精神。古老神秘的感覺撲面而來,隊員們均為之一振。
那映在綠樹叢中的寺院,杏黃色的院牆,青灰色的殿脊,蒼綠色的參天古木,全都沐浴淡淡的陽光之中。 廟中佛像大小高矮各不相同,神情動作千姿百态。有的咬牙切齒,怒目而 視;有的朱唇微啟,面帶微笑;有的盤膝而坐,雙手合十;有的金雞獨立,手舞鋼鞭;有的眼睛半閉,手持經卷。這座古老的寺廟在薄霧的籠罩下,像一幅飄在浮雲上面的剪影一般,顯得分外沉寂肅穆。
走進天水博物館,隊員們被裡面收藏的奇珍異寶,古老的曆史,濃厚的天水文化深深震撼。那博物館中的鄧寶珊将軍題字, 看似點橫撇捺,實則精深廣大,它包容着萬物,它包容着百家,它像大海無邊,它似宇宙無際。 看似筆情墨趣,實則馳騁撕殺,譬如那粗犷狂草,豈不是千軍萬馬?正如狂風勁吹,正似暴雨猛下。還有潘千壽,徐悲鴻,張大千的畫作,可謂遠看山有色, 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 人來鳥不驚 。
最讓人入迷的,是天水源遠流長的文化脈絡。 相傳伏羲有神聖之德,團結統一了華夏各個部落,創造了龍的圖騰,龍的傳人由此而來。 根據天地間陰陽變化之理,創造了八卦,即以八種簡單卻寓義深刻的符号 來概括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正是八卦,開啟了中華文化之源。伏羲八卦中所蘊含的“天人諧和”的整體性、直觀性的思維方式和辯證法思想,是中華文化的原點。天水市作為羲皇故裡,是活的史書,永久留存。
下午,實踐團來到潘集寨,馬跑泉進行調研。隊員們與走進每家每戶,與村民們進行深度的訪談。紮着蘋果頭的可愛小孩熱情的領我們進門,院子裡的小貓羞怯的躲在沙發下面,剛從外面回來的老爺爺拿出自家的水果招待我們。爺爺對自己拼搏上進的當年侃侃而談,談及了當年的困苦與如今的幸福。看着他笑的有些自豪和快樂的臉,實踐團的隊員們也覺得十分欣慰。讓我們最難忘的,是村子裡那群活潑的孩子,主動邀請我們一起做遊戲。簡單的老鷹抓小雞,卻讓我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下午微醺的陽光,淡淡的果香,執着生長的向日葵,涼爽的風,腳下微揚的塵土,一身薄汗和稚嫩爽朗的笑聲,都是最美好的回憶。
走過參天槐樹,我們感受人生真谛;走過伏羲古廟 ,我們領會文化傳承;走過博物館,我們學習天水精神 ;走過村莊,我們調研農民酸甜苦辣。今天,三下鄉的活動在今天劃上了圓滿的句号,但是,對于每一個隊員,在文化中成長,在實踐中蛻變,永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