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來臨,萬鬼齊聚。“9102”年的萬聖節火爆來襲,無論是室内還是室外,整個西安都洋溢着歡樂搞怪的氣氛。萬聖驚悚派對、樂華萬聖尖叫節、電音狂歡萬聖夜等活動令人目不暇接。夜晚走在路上,随處可見鬼靈精怪的人們,甚至還有小朋友拿着南瓜燈去讨要糖果,令人心情愉悅,不禁嘴角上揚。
縱觀整個11月,今年共有四個重要的日子,其中包括萬聖和感恩節兩個外國節日,立冬和小雪兩個傳統節氣。萬聖節何其繁盛,相比之下,作為24節氣中的立冬與小雪,卻顯得孤寂,無人關心。我們可能最多感慨一下天氣的寒冷與突然降溫的現象吧。
随着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之間經濟聯系日趨緊密,與此同時,文化交流也随之而來。外國節日流入中國,帶着它特有的文化内涵,以獨特的形式吸引了大量年輕人。不少年輕人秉着獵奇的興趣,把這些節日大過特過,弄得商業氣息異常濃厚,就比如說今年的萬聖節。可面對擁有幾千年曆史的中國傳統節日卻隻是團聚在一起,各自玩手機罷了。“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愛元宵三五風光,月色婵娟,燈火輝煌”、“那知天上計拙,乞巧樓南北”
的景象仿佛隻存在于曆史。這不禁讓我思考——我們應該如何正确對待外來節日呢?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傳統文化的内涵與價值必須重視。中國社會調查事務所的一份調查顯示,對于“洋節與中國傳統節日有何區别”,57.1%的男性認為“中國傳統節日停留在吃、穿等物質享受層面上,而洋節更注重精神的交流”,60.7%的女性認為“洋節輕松自在,中國傳統節日過得累”。這份調查中提到了“精神”兩字,絕大部分人認為中國傳統節日隻是大家聚在一起、吃喝玩樂而已,忽視了它本身的真正的價值。因此,面對社會,通過電視、手機、互聯網等現代化方式,普及傳統節日的由來、了解它的内涵,分享有趣的故事,是當代迫在眉睫的事情。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發布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意見》第12條是:"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節日習俗。" 也恰恰說明了認識傳統節日價值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意見》第3條中還提到:"既不簡單拿來,也不盲目排外,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明成果,積極參與世界文化的對話交流,不斷豐富和發展中華文化。”這其實就是對外來節日的正确看法。我們不應全面否認外來節日,外來節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增長,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但也不應該全面肯定,外來節日也帶有它自身的文化色彩,沖擊着中國文化。
所以,在我們因年輕的“萬聖節”而歡聲笑語的同時,也别忘了傳統節日這個“老前輩”,讓我們真正過一次自己的節日吧!
(記者 張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