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新葡萄娱乐
您當前所在的位置: 首頁  -  青年之聲  -  正文

像水溶進水中——讀柴靜《看見》有感

發布日期:2016-03-21  閱讀量:

很懷念寒假時那種投入又惬意的感覺,手捧一本《看見》,空氣中彌漫着淡淡的咖啡香,就這樣跟着柴靜走遍了每一處心靈的角落,領略着不一樣的世界。她說,人要不斷從不假思索的蒙昧中掙脫,這才是活着。
這句話近乎成為了我的座右銘,無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無知的頭腦中總是迸發出強烈的火花,看似熱情卻虛無缥缈,而又不可抑制。在這個沖動的年齡,我們經曆太少,觀察太淺,卻又感慨頗多。我們在原地徘徊而不肯前進。《看見》讓我看到的不止是新聞,更是一種漸變的成長,一種對人性的思考。央視十年,柴靜從一個青澀的節目主持人蛻變成出色的新聞工作者,她堅守在非典一線,成為第一個進病房的出鏡記者,她不懼惡勢力,曾多次深入虎穴,揭露一個個商界黑幕。她用柔性關懷着“雙城的少年”,用剛性關注着征地問題。《看見》不僅是她的成長記錄,亦讓我們看到了光明和黑暗,妥協和力量的一次次碰撞,我們的思維在這樣的碰撞中一次次被推翻,被重建,最終得到明确。


她的采訪不隻是針對那些大衆化,時事化的問題,更多的是關注許多邊緣人物和邊緣事件。記者就是要實事求是,善于發現,将普通、原始,甚至醜陋的生活揭示給公衆。事件往往因為普通而獲得關注,醜陋而喚醒悲憫。就好比書中那對同性戀少年,柴靜首次将同性戀這批不能見光的群體深入大衆的視角,讓我們不再歧視,不再懷疑,用一顆平常心去認識,去接受。許多事情,是有人相信了才會存在,學着相信身邊的一切,觸覺和聽覺去感受,去創造靈感,感悟生命。她說,理解的基礎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時候,心就變軟了,軟不是軟弱,是韌性。
柴靜認為,采訪是病友間的相互探問。采訪者和采訪對象是平等的,可以疑問,但不能質疑,記者需要做的是在采訪中尋取價值,訴求平衡,保持中立,這是一個新聞人的基本素養。真相常流失于涕淚交加之中,毫無疑問,理性多于感動,準确多于濫情,做出來的新聞才能更具可觀性,但真相又在毫末之間,人的情感決定着事态的走向,好奇驅使我們探索和證明我們内心渴望知道的東西,當我們帶着一定的感情傾向去揭露真相時,真相又更加堅固更加真實。這也是記者的道德感和使命感在對峙。


題材很多,涵蓋面很廣,思考也就越深。是死亡在前進,還是我們在倒退?正義的力量究竟有多大?道德是否能不再滑坡?人性的界限到底是什麼?我們終将渾然不分,像水溶進水中……


(作者:李高珊   責任編輯:孫皓月)


搜狗百科·澳门新葡萄娱乐welcome COPYRIGHT@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國·西安郭杜教育産業園區學府大道1号 郵編: 710127        後台登陸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