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2024年9月19日晚,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團委組織開展了以“實踐歸來話成長”為題的三下鄉經驗成果分享會,各實踐團隊親臨講台,為新聞傳播學院2024級全體新生講述實踐經驗與感受,用實踐在祖國大地上書寫新時代青年的擔當與責任。
豆腐文旅小分隊
為踐行黨的二十大精神,積極投身于鄉村振興建設,西北大學豆腐文旅小分隊深入鄉村進行實踐調研。趙津崧同學介紹道,團隊成員首先與牧護關鎮黨委、政府及地方龍頭企業進行了深入交流,全面了解黑龍口豆腐産業的發展狀況及牧護關鎮的經濟概況。在此基礎上,團隊成員深入村民之中,他們結合當地實際,分析發展趨勢,所制作的新聞報道也獲得了當地主流媒體的高度評價。通過商洛新聞網這一平台,團隊為宣傳商洛作為“康養之都”的品牌形象貢獻了力量。
在實踐中,團隊不僅将豐富多彩的鄉村生活“引進來”,提升了自身的專業能力,還充分發揮新聞傳播的專業優勢,讓更多中國鄉村“走出去”,這無疑是我們共同肩負的使命。
“青春笃行,築夢鄉興”志願服務團隊
産業蓬勃發展,鄉村美麗和諧,生活日益富足,治理井然有序。牛風德同學為大家講述道,團隊的實踐活動圍繞“紅、綠、白”三色展開:參觀革命英雄紀念館,通過“紅色+”産業形态培育,書寫紅色文旅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的新篇章;眺望江河碧波,實地考察塘口縣千畝花田,訪談當地漁民,探索生态資源向經濟資源的有效轉化路徑,切實提升村民的幸福感;走訪鳌山雪場,跟随滑雪場經理了解雪道布局,讨論雪場的轉型升級,緻力于打造特色文旅項目,力争成為西北地區經濟發展的領軍者。
最後,他補充道,人才培養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要素。在“教育助力複興,築夢移動課堂”活動中,隊員們積極投身教學,站上講台,為這些充滿希望的未來之星傳授中國傳統文化,培養鄉村振興的下一代接班人。他們以實際行動,充分展現了青年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走進周至,富産興遺”實踐隊
農村決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2024年暑期,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三下鄉”實踐團隊行至古城周至,與非物質文化遺産——啞柏刺繡展開了一場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深度交流與融合。鄭迪心同學詳細介紹道,通過參訪當地的村民以及相關政府工作人員,隊員們了解到這項承載着秦風古韻的傳統刺繡,在面對猕猴桃、苗木花卉等高收益産業的沖擊,以及年輕群體追求精緻高雅審美的趨勢下,正逐漸走向衰落。基于這樣的現狀,隊員們及時調整思路,将原本生硬地賦能經濟的構想轉化為打造特色文化符号,設計大衆喜聞樂見的文創産品等新思路。
在新時代背景下,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産驅動鄉村振興不僅是國家政府的責任,更是我們每個心懷家國的青年學子的光榮使命。
毛玩新天地安康産業調研實踐團隊
毛絨玩具産業長久以來在安康的經濟發展中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為深化對安康毛絨玩具産業的認知,并将課堂理論知識有效融合于實踐之中,毛玩新天地安康産業調研實踐團隊赴安康開展了一場深入的學習調研活動。
在會議上,包小青同學就實踐團隊的策劃過程、實踐過程、調研成果三方面展開了詳細的介紹。團隊通過設計調查問卷與實地走訪調研等方法,全方位、深層次地剖析了毛絨玩具産業的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針對産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瓶頸問題,團隊成員集思廣益,提出了産業與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創新思路,為當地毛絨玩具産業的持續繁榮貢獻了寶貴的智慧與力量。
”青音育鄉賢,語繪同心圓“團隊
“扶貧先扶智,扶智先通語”,打通語言壁壘方能更好傳播優秀文化、使鄉村與世界與前沿接軌,進一步實現鄉村文化振興。2024年8月5日至12日,西北大學“青音遇鄉賢,語繪同心圓”團隊前往河南省南陽市、鄧州市進行相關調研。杜煜明同學分享道,團隊通過開展鄉賢實踐推普宣傳、校園推普教師培訓、走進紀念館感受紅色回響、文化聖地歌以詠志等活動推廣普通話,宣揚優秀傳統文化,取得了良好的實踐效果。
團隊在“三下鄉”實踐活動的開展中也深刻體會到語言是連接各民族的橋梁,隻有加強語言的普及,才能更好地促進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
至此,新聞傳播學院2024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經驗交流分享會圓滿結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使同學們深入田間,感受國家與人民的脈動,推動其将專業知識、創新思維與實際相結合,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貢獻了自己的青春力量,書寫了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