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亞威是文學院09級漢語言文學的學生,現任《木香》雜志主編。
采訪符亞威學長之前,記者去他的人人主頁上浏覽了他寫的日志,其中有一篇是寫他大一時在北大街遇到劫匪後機智脫險的事,驚險中他也沒忘記幽默一把,順利地“騙”過劫匪安全返校。當記者提到這件事時,符亞威笑稱自己平時就是特“二”的一個人,神經大條,經常會不經意被小偷偷走手機等物品。有時候這樣的“二”裡也透着些不疾不徐的從容。他的日志字裡行間流露出幾分叛逆犀利的味道,當被問到是否是個叛逆的人時,符亞威說自己正處在從“叛逆“到“不叛逆”的轉型中,“30歲之前不是憤青,沒有良知;30歲之後還是憤青,沒有腦子。”學長說年輕難免叛逆,在曆練中不斷地讓自己看問題更加客觀理性、磨平棱角但不失本心,也是一種成長。
最初在人人主頁上寫日志,他隻是想抒寫心情、表達想法,也當成練筆,後來他所寫的短篇小說系列《奶奶講的故事》被他的家鄉的《衡陽日報》的編輯無意間發現,在報紙上連載,接着被選送參與2010年度湖南新聞獎評選并獲一等獎,學長也有幸成為了1978年以來該獎項最年輕的獲獎者。這正是“是越努力越幸運”吧。
符亞威自稱愛玩愛鬧,讀書、足球、DOTA都是他的興趣所在,但閱讀是他的最愛。不管多忙,每晚睡前他都必須看書,他最喜歡看一些有關哲學、曆史的書籍,也看一些與新聞專業知識有關的書。
談及當初為什麼選擇加入《木香》雜志社,符亞威說最初的目的是很簡單的,沒有想到什麼意義,“意義是在過程中确立的”符亞威說。從進入《木香》開始,他主要負責人物訪談欄目——“嘉木”,做好份内的工作外更多的是收獲,采訪的過程也是學習的機會。符亞威提到自己對個人與組織的看法——在重視團隊合作的同時,要思考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個人,在組織之外還剩什麼、有沒有自己的特有的東西。學長平生最敬佩胡德平。他認為胡德平作為胡耀邦之子,不像一般的“紅二代”那樣依仗父蔭;身居高位,卻能作為學者潛心研究紅學、曆史,并取得成就。胡德平身上更多體現出的是知識分子的風骨。
符亞威學長向記者介紹了《木香》這幾年來的變化。首先其發行量擴大了,由以前的一年2期逐漸增長到一年3期、現在是一年4期;由每期1000冊增加到如今每期2000冊;由當初的收費到現在擺攤在教學樓前由同學們自由領取。符亞威還想将來在雜志領取處擺放一台飲水機,增加校園的溫馨氣氛,也讓《木香》給同學們帶來更多愉悅。與之前主編将《木香》的風格定位在“文藝清新”上不同,符亞威主張雜志應該有更積極、更現實的内容,這從《木香》的欄目設置中可見一斑,既有“文苑”這樣書卷氣濃厚的文學作品欄目,也有“學林”、“焦點·熱風”這樣關注文化學術、社會問題的内容。符亞威覺得80年代已過,文學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是精神食糧的純文學,也應作為傳播載體,傳遞更多理性的東西,“當然如果下一級的主編再給《木香》定位以和我不同的風格,我也很支持,作為主編,關鍵是要能把自己的想法落實、貫徹到實際中,真正把它做出來”。
2012年5月5日,在中國(陝西)高校傳媒聯盟2012年年會暨主席團換屆大會上,符亞威當選第三屆中國(陝西)高校傳媒聯盟副主席。對此,他雲淡風輕地說可能是因為自己“比較會說”,并與我們分享了一個競選的小細節——當被要求用三個字描述一下自己時,他用了“高帥富”,即高在智商、帥在心靈、富有才華。符亞威把當選校媒聯盟副主席看做一個學習機會,可以讓他在更高層次上接觸傳媒、認識更多優秀的人。
相較于自己所學的,傾向研究做學問的中文專業,符亞威更喜歡注重實踐、富有活力的新聞專業。輔修了新聞專業後,他覺得諸多新聞教材上的内容也難以避免重複,而校園媒體雖然有不足之處,卻确是一個很好的鍛煉平台;有些同學覺得在校園媒體上必須寫一些官方的東西,缺少自由表達的空間,對此符亞威學長說那就先努力把官方要求的東西寫好、寫規範,為以後找到更大、更寬廣的平台施展才華做準備。
符亞威一直堅持着自己的新聞理想,他很喜歡記者這個富有挑戰性的職業,可以走到不同的地方、了解不同人各異的價值觀,可以把事業追求與心靈自由結合起來。對于未來,他希望自己做一個不斷學習的人,發現不足、彌補不足,向人生這杯水裡不斷注入新水,向傳媒領域投注一份力量。
南方有嘉木,不疾不徐,不斷努力,終成棟梁之才。